延绵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从高处俯瞰,犹如一块块“大地调色板”,构成了壮丽而隽秀的景观。春日里,美丽的油菜花海吸引着如织的人流,人们不时驻足欣赏,合影留念。

  2012年起,安康市汉阴凤堰古梯田就一年四季游客不断。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几十公里景区路车水马龙,农家乐爆满,全县的宾馆酒店一房难求。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负责人透露,“五一”期间,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较去年同期均增长15%。

  “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取得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尽管要形成更大的、有影响的文化景区,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取得的成效让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建好博物馆,让凤堰古梯田真正成为安康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一面旗帜。”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

  汉阴县凤堰古梯田位于漩涡镇境内的凤凰山南麓,距汉阴县城35公里,属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亩古梯田 层层绽放美丽隽秀

  这是一处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人间绝色,更是一块旅游的黄金宝地。

  漩涡镇干部吴少华说:“汉阴凤堰古梯田位于漩涡镇境内的凤凰山南麓,距汉阴县城35公里,属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范围涵盖6个行政村,有黄龙、东河、堰坪3处约1.2万亩古梯田。”

  据当地的老年人回忆:在清乾隆年以前,黄龙、东河、堰坪一带山大沟深、荒草遍地、人迹罕至。乾隆二十一年之后,在明清川陕移民大潮的影响下,从湖南、湖北移居当地的移民引入了修建水作梯田的耕种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万亩古梯田。目前,在古梯田区域内生活的人口有近万人,其中吴姓占绝大多数。2011年以前,当地村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村民生活非常贫困。

  细致的文物普查考古工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陕西省文物局选派的工作组在此发现大面积古梯田,并考证出该处古梯田系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该处古梯田为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且位于南北文化交汇地,除古梯田外还留存有10余处清代古民居、古寨堡等与梯田开发史密切相关的文物建筑。

  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邱明 摄

生态博物馆 带动百姓好日子

  “说实话,没有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的带动,就没有我今天的滋润日子。”5月3日,记者来到熊折贵家时,她家门前的小院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50多人。她一边说着话,一边安排住不下的游客到附近群众家,还不时拿出手机回复着网友在她店里购买茶叶的事。

  2011年3月,她从开办“田梁农家”,做餐饮住宿,销售大米、腊肉等土货,发展到注册“桂夫人”商标,微信集客、微信销售食材和美食。2019年至今,她的纯收入已经达到10万余元。

  而在2010年以前,由于环境等各种因素,她一家人连日常生活都难维系。

  “田梁农家”的发展,是凤堰群众生活状态转变的一个缩影。漩涡镇党委书记伊阳波介绍,随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现在全镇有农家乐、农家客栈8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3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600余人,越来越多的“桂夫人”正在崭露头角。

  陕西省文物局借鉴大遗址保护“四个结合”理念,把汉阴县漩涡镇作为扶贫联系点,提出以当地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支撑、以古梯田文物景观为亮点、以筹建生态博物馆为平台,建设我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整体带动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俗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带动汉阴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省文物局持续加强对汉阴县文物部门的业务指导,并将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确定为省文物局2012年全省文物及博物馆建设重点项目工程,拨付专项补助资金,推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年3月24日,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正式揭牌并对外开放。

  2012年以来,汉阴县将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作为推动全县旅游大发展的破题之作和拉动汉阴南部山区乡镇发展的抓手,集全县之力将生态博物馆建成集“文物保护、游览观光、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汉阴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基础配套、文物修复、展示利用、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方面,扎实提升生态博物馆品质,成功打造了“文物惠民”的示范样板工程。

  省文物局于2011年优先安排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保护利用规划》,从博物馆景区保护区域、文物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景区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汉阴县委、县政府坚持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依据古梯田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于2012年组织文物部门完成了古梯田的补充普查、考古发掘工作,落实了文物保护措施。同时,修复完成梯田300亩,新启动修复古梯田400余亩,修复堰渠约15公里;完成了以吴家花屋、冯家堡子为代表的两处大体量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启动了太平寨、黄龙庙保护维修工程;修建生态修护、绿化可视坡面3000多亩。


让这美丽的梯田成为人们的幸福田

  以文物为本,旅游为载体,汉阴创新文物保护与利用机制,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持续实施的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深刻影响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显现。以后,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保护利用文物工作的热情,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汉阴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冯尚生说。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凤堰古梯田独具特色的人文魅力与自然禀赋,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行》《远方的家》等栏目组多次对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2014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全国水利风景示范区”“中国美丽田园”。乡村旅游带活了汉阴县的商贸流通、宾馆饭店、交通运输和城乡环境改善,对县域品牌提升、招商引资等也作出巨大的贡献。作为农业县,如今汉阴县依托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的旅游人气,大力推广“文物+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式,文物生态四季旅游已成为全省特色品牌。

  如今在汉阴,针对家庭人口较多、有经营头脑的村民,政府鼓励发展农家乐;而对于人口较少的贫困户,汉阴县则通过发展农业观光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2011年,漩涡镇村民黄发兵把自己的土地以每亩 400元到600元的价格流转给当地一家现代茶叶观光园,让这家企业发展茶叶种植。黄发兵既能获得土地租金,又在观光园里管理茶园,收入稳定。

  带动效应不断彰显。凤堰古梯田景区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带动核心区域的6个行政村近万人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0亿元。目前,4家陕西企业总计投资3.1亿元的项目已落地建设,另有7.3亿元的投资项目已经签约,正在筹建之中。

  “以后,我们在做好日常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同时,将进一步拓展社会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汉阴县县长刘飞霞说。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