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发布会在西安举行。全省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发布了6类58个典型案例,其中《汉阴县“三线两化一平台”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入选组织振兴类、《师徒帮带提升驻村帮扶能力》入选人才振兴类典型案例。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就《汉阴县“三线两化一平台”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典型案例进行推介。

近年来,汉阴积极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多元融合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了“321”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凝聚基层民心、积聚发展动能、团聚自治力量,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树立了“汉阴样板”,有力助推了乡村全面振兴。

案例一:“三线两化一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开新局

一、“三线”联系搭建服务桥梁。一是党员联系群众。按照“镇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一条线,开展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全县2123名具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联系服务6000余名群众,有效增强了党组织向心力。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小组抓人大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一条线,各镇村建立代表工作中心联络站(室),将每周三定为“选民接待日”,每季度召开选民座谈会,年终由选民进行评议,推动人大代表争做乡村法治“引导员”。全县629名各级人大代表累计收集办理意见建议4100余条。三是中心户长联系村民。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一条线,由群众推选2354名中心户长、协助镇村做好信息收集、纠纷调解、治安联防等工作,推动中心户长争做自治“排头兵”。

二、“两化”管理织密振兴网络。一是网格化管理。以村为单位,分片区设立三级网格,一级网格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二级网格长由村民小组长担任,在人口较多的二级网格划分三级网格,中心户长担任三级网格长。同时,将矛盾纠纷、应急管理、待办事项等全部纳入网格,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二是精细化服务。将农户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实施“绿黄红”三色管理,对应推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即放心户实行“绿色管理”,等候“在线服务”;关心户实行“黄色管理”,定期到户针对性开展“一线服务”;连心户实行“红色管理”,开展“一连一”帮扶,时刻保持“热线服务”。

三、“一平台”拓宽振兴前景。一是建好村级组织体系。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六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将各类村级组织法人均置于村党组织领导之下,村级组织力量由村“两委”成员5至7人扩充为50人以上。二是创新“联管服”机制。建立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强村联弱村、驻地村联搬迁社区“五联”机制,构建乡村治理“大格局”。完善村财审计管“三资”、纪委监委监督管理权力、综合执法监管行为“三管”机制,形成了监管合力。开展便民服务、法治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文化服务、智慧化服务“五服务”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开发集基层党建、巩固衔接、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等于一体的“321”乡村治理信息系统、“321”民情在线公众号和手机APP,关注量达8.54万人,覆盖全县80%家庭,线上收集意见1万余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98%,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

取得成效

“321”乡村治理模式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汉阴实践,在工作中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推动了组织振兴。该模式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凝聚和吸引能人乡贤共同参与,既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又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推动组织振兴探索了新路径。二是助推了经济发展。通过健全农村经济组织,有效带动群众多渠道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202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9.8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市第1;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4.75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6元,同比增长5.8%。今年8月,实现村集体经济全面“消薄”。三是促进了文明和谐。建立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用好道德评议、道德讲堂、红黑榜等载体,培育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尚。同时,拓宽群众诉求渠道,纾解了群众怨气想法,做到了事有人管、矛盾不上交。汉阴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公众安全感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被授予全省“平安铜鼎”,2020年获评全国信访“三无”县。

案例二:师徒帮带提升驻村帮扶能力

(一) “六定”增动力。一是定规范。成立“师徒帮带”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专题研究部署,强化日常管理,明确评价机制,确保师徒帮带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有实效、有考评”,规范有序推进。二是定师傅。通过精心筛选、充分考察、研究审定等环节,从县镇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村“两委”优秀干部、往届优秀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中确定“师傅”人选,颁发“师徒帮带证书”。三是定师徒。本着“缺少什么补充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不会什么带学什么”的原则,充分考虑性格、能力、经历、需求等因素,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方式,全县确定221名师傅与297名徒弟结成“师徒关系”。四是定培训。按照“师傅岗位培训、师徒共同培训、徒弟定期培训”要求,对“师傅”全员岗前培训,对“师徒”适时共同培训,对所有“徒弟”定期专项培训,确保培训跟进能力需求、能力跟进工作要求、工作跟进群众诉求,五是定内容。明确帮带时间、目标、评价方式等,科学制定帮带计划。落实师徒“半月联系一次、一月见面一次、半年评价一次、一年述效一次”要求,督促师傅及时传理念、传方法、传经验,用心帮解惑、帮解难、帮解忧,认真带成长、带能力、带作风,随时管心态、管状态、管常态。六是定期限。师徒帮带期限一般为2年,因帮带期满、工作调动、身体原因等需要解除师徒关系的,可根据程序解除帮带关系。期满后,也可根据双方意愿、身体状况、工作需求适当延长帮带期限。

(二)“六联”增能力。一是联推一次支部活动。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在特殊节日或时间节点,师徒联合策划开展一次党支部联建活动, 既能提升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又能快速提升徒弟抓党建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联开一场群众会议。在师傅的指导下,师徒共同组织召开一场群众大会,宣传政策措施、汇报工作成绩、听取群众意愿、征求意见建议、确定工作重点、凝聚发展共识。三是联访一轮村情民意。结合包贫联非、日常遍访和防返贫监测到户摸排等工作,师徒共同开展一轮民情大走访,摸清村情民意、发展底数、重点群体、工作短板,既为总体工作谋划奠定基础,又增强徒弟的科学决策能力。四是联办一件民生实事。通过走访筛选,师徒共同办理件以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民生实事,既提升群众满意度,又增强徒弟抓落实的能力。五是联解一批矛盾纠纷。通过走访座谈、政策落实、回访跟进等办法,师徒联合解决一批群众期盼、反映强烈、事关民生、棘手难解的矛盾纠纷,既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又增强徒弟的应急处突能力。六是联写一篇调研报告。师徒在走访调研、工作推进、矛盾化解的基础上,联合撰写一篇高质量调研报告,既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又增强徒弟的调查研究能力。      

(三)“六奖”激活力。一是落实荣誉奖励。每年组织“十大好师傅、十大好徒弟”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表彰。目前,正在开展首届评选活动。同时,加大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先进人物宣传报道力度,切实增强荣誉感,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二是落实资金奖励。每年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对“十大好师傅”“十大好徒弟”进行奖励。全面落实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工作生活经费保障,足额落实“师徒帮带”工作生活补贴、差旅报销等费用。三是落实绩效奖励。每半年对帮带成效开展一次绩效评价,重点评价“师傅”“传帮带管”作用发挥和“学徒”政治思想现实表现、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对评价为“优秀”档次的“师徒”顶格落实绩效奖励。四是落实评优奖励。对绩效评价为“优秀”档次的师徒,优先作为县域评优树模对象,优先作为上级评优树模推荐对象。五是落实晋升奖励。对符合职级晋升条件的优秀师徒,优先纳入晋升对象。六是落实任用奖励。将“师徒帮带”绩效评价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县、镇空缺的领导岗位优先从优秀驻村干部中选拔使用,对符合选拔任用重用条件的“师徒”优先向组织部门重点推荐,着力营造“出力者出彩、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

取得成效

一是乡村队伍得到加强。通过驻村干部师徒帮带,创造师徒教学一体的共事机会,一对一解决了新选派干部情况不清,业务不熟、能力不强等问题,让“徒弟”们更快实现角色转变、适应工作需求,实现了驻村工作有效衔接,培育了一大批党性强、能作为、敢担当的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二是乡村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师徒帮带机制,推动了村级治理力量有效衔接,有力促进了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牢了坚实基础。三是乡村发展全面跃升。师徒帮带机制让农村工作“熟手”帮带驻村帮扶“新兵”,共同聚力谋发展、兴产业、优环境、解难题、办实事,有力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编辑:倪健

编审:文婷 余涛

终审:钟明明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