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建党101周年活动之际,县政协组织举办“诵读经典庆七一,争当先锋跟党走”读书活动,重温经典丛书《梁家河》的经典篇章,选题贴切、意义非凡。刚才,5名委员分别选取不同篇目、声情并茂地与在座各位分享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听来仍然令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受益匪浅,应该说,《梁家河》的每一篇章都是经典,每诵读一次都可使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应该说,《梁家河》折射了一代领袖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一代领袖成长、成才的经历;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方法论初步形成的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段话,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得到高度体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就是吃苦的七年、苦难的七年、磨炼的七年,但也是一个优秀领袖人物点滴积累、逐步成长的七年。于我们,有以下启示共同分享:

一是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练坚强意志,有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大了,就能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逃亡”,再经历从梁家河“逃离”又返回梁家河,最后扎根梁家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考验,成为质朴的、坚韧的、地道的梁家河一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事不惊,克难而进!”。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的品质,我们才得以见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之大变局”的大国领袖力挽狂澜、处事不惊的风采与智慧。磨练,应该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二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打牢学习提升这个基础。一个人的能力素养是经过不断学习思考积累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书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尤其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也讲过:“30里借书,30里讨书”及“一物无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故事,听来无不为之动容。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实践,因此,才处处闪现了习近平运用传统优秀文化实施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我们是受之不尽的良言。读书,应该成为每个人毕生的追求!

三是信念决定方向,行动决定成就,在担当尽责中成就人生。梁家河的苦,苦在贫瘠,苦在落后。经历“四关”考验的习近平完全融于群众、扎根群众,并“救群众于苦难”,他带领群众打淤泥坝、凉水井,建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社、磨面房等,实现增产户有余粮目标,解决柴禾不足及照明等问题,完成了从一个城市懵懂知青到贴近群众、心系群众、扎根山村、信念坚定“领头羊”的脱胎换骨的转变,正如习近平视察梁家河时所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与梁家河小学教师刘永耀的一段对话:“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习近平回忆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历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现在我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15岁到22岁,在这个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从梁家河找到萌芽、找到基础;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正是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才进一步坚定了习近平的理想信念和执政为民的初心。信念,应该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特质与素养!

四是感知影响判断,思维影响深度,用发展辩证的眼光解读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广大城乡交通、通讯、水电等各行各业极度落后,物资十分匮乏,尤其是偏僻农村的老百姓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农村,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家庭生活,使用的都是最原始的生产、加工工具,生产力非常低下,每一项劳动都是极其笨重、繁杂、艰苦与漫长的。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习近平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带领群众打淤泥坝、凉水井,建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社、磨面房等,这在当时来说,每一件都是惊天动地、可圈可点、赋予创新的大事、难事。没有那个时代生活阅历的年轻人,是很难想象要办的这些事的艰难程度,及要办成这些事需要的勇气、毅力、智慧、胆识与付出;如果按照对现实事物、用当今时代的标准去感知、判断,甚至再带着“不以为然”的心态和思维去读《梁家河》这本书,显然是难以读懂其中的真谛的;显然也是难以有较好的学习感悟的,因此,我们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读《梁家河》这本书,用发展辩证的思维去明晰其中的真谛。辨析,才会使书越读越新!思想越读越敞亮!

编辑:李西明

编审:余涛 黄智发

终审:钟明明

点赞(1)